与彭薇的片刻——方由美术访谈

 


 
方由美术: 彭薇小姐,您最近一次给人手写信件是什么时候?
 
彭薇: 前天刚写过一封信,很短的。
 
方由美术: 您个人有收藏信件的习惯吗?您怎么看待书信这种交流媒介?这种书信对于您个人来讲,有什么样的意义?

 
彭薇: 他人手写的信我会保留的,但近几年几乎没有收到过。
作为交流媒介的书信真的已是过去式。如果今天还有人以这种古老传统的方式来与我交流,我会认为,这无疑是一种珍视的情感表露,一种尊重。当然,或许有几分矫情。
在e-mail,Facebook,Twitter 都能迅速传达情感的今天,书信在我看来更具赏鉴、审美的功能。

 
方由美术: 借用一句网络流行用语:您觉得当我们谈论「信件」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?
 
彭薇: 当我们在谈论「信件」时,我们谈论的是过去。信件像是公开的日记。
 
方由美术:您觉得邮寄的信件和电邮的最大不同在哪里?我觉得信件本身有着很强,也很特别的时间意味,我在我的此时,想像对方的此时,进行感情的抒发或者事件的书写,然后等待它在未来的一个时间被开启,被感知,然后被想像,所有的这些时间交缠在一起,本身就构置成了一个奇妙的空间与意境,您是怎么理解这些时间的交织、交错、交融?您觉得在那些错落的时间里是否也有一种秩序?人们是否也在那里进行另外一种特别的交流呢?
 
彭薇: 邮寄信件的纸张,笔迹等种种细节都是有人性的,是当时交流的物质留存。而同样是交流,电邮虽然来得快,但少了时间感,神秘感,仪式感,也少了人性的特征和物质性。
我与你有同感,书信为我们制造的空间意境,叠加错落的时间真的能令人有无限的遐想。
但是,我觉得只要是通信,都会让时间留存,并可能与以后的某一天或某个人交织。这是我在做《遥远的信件》时最深的感触。我不认识那些人,但我分明又认识,觉得与他们有缘。扩展到艺术上,同样也有这一可能。如果真的想要探究其中的秩序,我想这是个人性格喜好所建立的一种秩序。

 
方由美术: 您的作品中选择了很多名人的书信,您选取的宗旨是什么呢?什么人、什么样的信件会引起您的兴趣,会觉得值得再次用其他的媒介加以呈现?
 
彭薇: 选择书信与我选择绘画中的图像很类似。我喜爱的人,有意思的日常叙述,与画面相似的意境等种种文字都可能出现在画面。但最终决定被使用的都是正好能填满那片空白的文字。在我的作品里,信件的审美性比情感表达更重要。我要的不仅是一封信,更是画面上一片由我书写的文字所组成的灰色。
 
方由美术: 您的这种呈现,是否已经加入了个人对信件的读解,您的画作是这种读解的表达吗?
当这些信,经过您的手写,与您的画并置在一个作品里,是否有了重构的意味?您觉得其他人会如何理解这种并置?

 
彭薇: 经我书写的确算是一种艺术化的重构,但我无意对信件再加更多的解读,并置本身让就它们有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。我也期待其他人用不同的方式理解这类并置。
 

方由美术: 这次您创作的主题是《遥远的信件》,这个「遥远」指的是什么的遥远呢?在遥远中,是否也隐含着一种近?这次您的作品都是用西方人写的书信,再配上中国的绘画,这种灵感的来源是什么?您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、今天和历史之间的关系、西方和东方之间的关系?
 
彭薇: 「遥远」是时空的距离,「信件」是心灵的亲近。艺术常为我们呈现的就是这样的感受——遥远且亲近,这类感受也最适合用艺术来呈现。
如同面对一幅幅古老的画作,阅读一篇篇过去的文字一样,我看人与人,今天与历史,东方与西方的方式是私人的感性的。我也许太过注重好看有趣,而不太在乎是非对错,不太在乎它否是今天或过去的,西方的或东方的。

 
方由美术: 其实一件作品,它表达的是人的一种时空观,是对世界的一种认知,您不会把自已的作品分为传统或现代两种,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?
 
彭薇: 我想任何好的艺术应该是热情、经验与天赋的综合。一件作品数百年持久的魅力不是在于时空观,世界观,新或旧,传统或现代。观念易模仿,也易过时,而只有留存在艺术中纯真的热情(态度)和不可复制的天赋(艺术家的特殊性)会永远散发魅力。这是我在古代艺术里看到的,也是在今天许多优秀的当代艺术里看到的东西。
 
方由美术: 您的绘画喜欢以「爱」为题材,可以说明一下,您所想表达的爱是那一种爱呢?
 
彭薇: 我不是从题材入手创作的那类艺术家。在所做的7 个系列中,都是先有作品再有题材,而且只有《好事成双》系列是接近于「爱」的题材。但我不认为它是在表达爱,或者说它不仅止于「爱」,更是我的绘画借「爱」这个题材有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呈现。
在中国茶道里,除了要有好茶,好水,还要配适宜泡这种茶的杯子。这些东西匹配了,才能泡出最醇香的茶。我想题材与绘画的关系,也类似于茶道中用杯子和茶的关系吧。最终我们是要品到好茶,而不是要一个杯子。我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超越题材给观众的感受。

 
方由美术: 山水、衣服、鞋子、人体等,都能成为您创作的题材,您是如何看待这些题材的?有没有哪一种令您印象深刻,这之中是否隐含着您的某一种逻辑?
 
彭薇: 这些东西是我某段时期兴趣的体现,我将自己的创作热情倾注在它们中,它们陪我度过画室里的日日夜夜。像是一次次恋爱,兴趣消退,新的兴趣又进入,很难说那一种令我印象深刻。因为每次都是很用心的投入。
既然像恋爱,就不会太有逻辑啊,只不过趣味偏爱一定很明显。

 
方由美术: 您的作品似乎是一整个系统,从作品本身,到它的包装上的细节,有着很高的统一性,延伸着同样的主题、散发着同样的气息,这是您刻意从创作到作品的包装都一手去抓的原因吗?
 
彭薇: 是的。绘画及绘画周边一切都是我喜欢摆弄的东西。我很喜欢这些物质的存在。在我心中,作品的概念不仅仅是一幅画,也连带了它的包装,装裱、镜框、摆放的方式等等。
 
方由美术: 您在新浪微博的个人介绍上写,「不想每天早上上班的人,让我们一起,保持呼吸,不要断气」,您觉得人们会觉得窒息,是哪里不对劲了?应该怎么样避免,或纠错?您觉得您这次作品是否能够带动人们找到一种呼吸的感觉?
 
彭薇: 微博上的话是调侃也是自免。经历过七年打卡上班的岁月,对杜尚说的:「艺术家就是不想每天上班的人」颇有同感,所以会说「不想每天早上上班」。而要完成就艺术,不辜负自己的才能,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活着,活着即是「保持呼吸,不要断气」。
我同样希求自己的作品能有呼吸感、生命感。想起逛博物馆的经历,那些让我心动的作品,真的具备永恒的呼吸,在艺术家过世之后,也许更甚。这真是做艺术家的幸运。